發布日期:2022-08-05 瀏覽次數:次
邳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2006年以來,邳州市政府組織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全面普查。2009年6月,由文化局牽頭編輯出版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普查·邳州市資料匯編》。《匯編》搜集整理了以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音樂、傳統舞蹈、戲曲、曲藝和民間雜技等為要項的非物質文化資源項目471項。到2011年7月止,被定為邳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5項,其中入選徐州市級11項、省級7項、國家級3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個。本文就入選人類、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項目逐一介紹,以饗讀者。
徐州剪紙(邳州) 剪紙品種繁多,形式多樣。主要分為用剪刀剪制的剪紙和用刻刀刻鑿的刻紙兩大類。前者主要剪制農村常用的刺繡花樣(繡花鞋的鞋樣是其一種),后者如門箋、頂棚花、藍印花布花版、木工雕花紋樣、裝飾紋版等。其中五色門箋最為出色,門箋為大紅、綠、黃、淺紅、深藍五色,五張為一副,精彩紛呈。內容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劇人物、花鳥蟲魚、祥禽瑞獸、吉祥圖案、生活場景、田園風光、圖騰崇拜、宗教信仰等。構圖簡練,疏密得當,藝術風格古樸素雅,粗獷渾厚,處理手法大膽潑辣,表現內容親切可觸。中央美院陳開民教授曾把邳州剪紙作品和十九世紀畢加索作品相媲美。邳州民間剪紙廣泛地分布于邳州全境及周邊接壤地區,全市各鄉鎮都有眾多剪藝精湛的剪紙高手,剪紙作品和藝人參加國際、國家、省、市舉辦的剪紙展覽、大賽,屢獲大獎。剪紙藝人曹瑞蘭、王桂英等曾赴法國、新加坡、澳大利亞、日本、香港、澳門、臺灣等國家和地區舉辦展覽或作現場交流表演。邳州剪紙在參加中國第二屆民族文化藝術博覽會、中國民間一絕展等大型活動中,榮獲一、二、三等獎及各項獎項千余人次。1993年,邳州市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1995年,邳州剪紙藝人王桂英、曹瑞蘭、張桂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6年,邳州有800多幅剪紙作品被國家文化部外聯局選送到150 多個駐外使領館進行文化交流或展出。2005年邳州市文化與體育局編輯出版了《邳州現代民間剪紙集》。2007年,以邳州剪紙為主申報的《徐州剪紙》,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徐州剪紙》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0年6月,邳州剪紙(徐州剪紙)傳承人黃繼婷代表江蘇省、徐州市應邀赴“上海世博會”現場展示剪紙技藝。2010年,邳州剪紙傳承人衡瑞霞被江蘇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傳承人。
邳州跑竹馬 又稱“竹馬舞”、“竹馬會”。相傳始于宋代,內容取材老韃子(金兀術)跨馬游春的故事,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經歷代民間藝人的排演與實踐,已形成固定的演出形式,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主要分布在境內大運河兩岸,少數分布在北部地區。重點在原灘上、官湖鎮等。屬自娛自樂型民間舞蹈。之所以稱為跑竹馬,是因其整個演出過程主要突出一個“跑”字,而每跑一個環節都有一定的“陣法”(即調度路線)。道具,是以竹蔑扎殼,用五彩紙、五彩布扎糊成馬之形狀,故亦名為“竹馬”。駕馬者將竹馬系于腰間,后跟隨馬童一人(配對),領騎者跨麒麟,著鎧甲,穿豹衣、彩褲、戴髯口;馬童身著兵卒服飾,背插刀劍,擎彩色龍鳳旗隨馬而舞。在其演出過程中,其伴奏樂器是鑼鼓和嗩吶,以烘托氣氛,加強節奏。鼓點有“鄉會鑼鼓”、“起奏點”、“剎鼓點”等;嗩吶牌有“桃紅”、“開門”、“背宮絞笛”等。表演者由10人組成,裝扮成歷史人物。領頭騎跨馬或麒麟,稱老韃子(金兀術),后隨4妃,系男扮女裝,均跨馬。每一騎后跟隨一馬童。10名表演者“拉路勢”進場,跑出各種“陣勢”,表現興圍獰獵的場景。有的藝人還說五馬穿索,是表現金人在受到宋軍追擊時,迷惑宋軍,布陣逃跑。1988年,邳州跑竹馬被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蘇卷》。2007年3月,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8年6月,入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9年,邳州跑竹馬傳承人曲紹金被江蘇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傳承人。2010年,邳州跑竹馬傳承人張吉桂被徐州市政府命名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傳承人。
紙塑獅子頭 據有關史料記載也有500余年歷史。是邳州民間獅子舞的獅子頭面具,是一個集雕塑、裱糊、扎制、繪畫于一體的綜合造型藝術。它不同于南方獅子頭面具的文秀細膩,極具北方粗獷豪放的霸氣,具有極高的藝術研究價值。主要用于民間舞獅表演,它與民間泥塑、民間繪畫、民間舞蹈等民間藝術根脈相連,共生共榮。從獅子頭面具的發展能看到民間獅子舞及中國民間面具藝術的發展軌跡。獅子頭面具根據舞蹈套路、動作編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1992年,參加“北京第二屆民族文化博覽會民間美術大展”獲二等獎。1994年10月,參加“中國民間美術一絕大展”獲金獎;紙塑藝人石榮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4年,被文化部選送參加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展”。邳州紙塑獅子頭作品除被蘇北、魯南地區舞獅會廣泛使用外,還被數百家國家級、省級、市級博物館和藝術館或民俗館收藏。2007年3月,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8年6月,入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0年,邳州紙塑獅子頭傳承人劉印玲被徐州市政府命名為徐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傳承人。
邳州年畫 源于邳州民間雕刻畫,興盛于唐代,明、清時期發展迅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在美術、民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吸取了傳統民間雕刻畫的精華,不斷創新和提高。其繪畫形式和技法多種多樣,有手繪、半印半繪、木版手工印刷、機器印刷、刻紙彩繪等門類,可分為傳統復制木刻版畫和現代創作木刻版畫。前者如窗花佛像畫、家堂畫、春貼等,主要用于民俗年節、宗教信仰、祭祀神靈、鎮邪驅疫、吉祥納福、娛樂游戲等;現代木刻版畫集畫稿創作、刻版、印刷于一身,主要用于欣賞、展示。繪畫的體裁多取材于神仙、佛道、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古戲文、民俗、宗教信仰等。圖案以福善、長壽、喜慶、富貴的紋樣為主。構圖大膽、潑辣、簡練、夸張。色彩艷麗,對比強烈,風格多種多樣,沒有固定模式。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強烈的時代感。2007年3月,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8年,邳州年畫傳承人沙敬朔被江蘇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傳承人。2011年,文化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聯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中國木版年畫搶救與保護工作成果發布暨總結表彰會”,邳州作為中國木板年畫主要產地和地區木版年畫代表,被收入《中國木板年畫集成》。《邳州年畫》主編高伯華被授予“中國木版年畫搶救與保護工作貢獻獎”。
邳州繡花鞋 邳州是中國古履繡花鞋的重要發源地。從大墩子、劉林的新石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中,就曾出土了大量骨針、陶紡輪、陶線陀、織物印痕及編織物殘片,印證了邳州的先人們早在6000多年前,就利用不同的織物和獸皮等材料縫制服飾、足衣了。在長期的傳承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花紋造型簡練、構圖活潑、深厚圓潤,配色濃郁艷麗,對比強烈,古樸大方、艷而不俗的特色,在參加全國和省、市級民族民間工藝展示活動中,獲大獎30多個。其形式主要有滿幫繡花,半幫繡花,月牙頭繡花等。主要品種有姑娘鞋、新娘鞋、少兒穿的虎頭鞋、貓頭鞋等。面料多采用黑色棉布做鞋面,用紅、白、花布襯里,白布包袼褙納底。繡花線采用原色桑蠶絲線,刺繡針法有平針繡、辮繡、補繡,鞋墊采用挑花繡、割花繡和扣針繡等繡藝針法。2009年8月,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0年,邳州繡花鞋傳承人張桂英被徐州市政府命名為徐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傳承人。
邳州藍印花布 是傳統的民間印染工藝品。從大墩子、劉林新石器古文化遺址中發掘出的陶紡輪、骨針、織物印痕、彩陶等,證明了邳州是我國原始染織工藝發源地之一,至今仍繼承和發展著這一古老的民間工藝。邳州的藍印花布印染初為“包豆扎染”,也稱絞纈。后又用綠豆粉、豆粒包扎在布中,用線扎牢后入染,形成大小不同的花紋圖案,創造了包豆扎染法。后人又不斷地改進,制造了防染漿,采用剪紙、刻花紋版漏印防染漿料,浸染藍花布,使藍花布花紋更加細膩清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藍印花布。是以當地手工紡織的土棉布、天然靛藍染料,手工印染而成。印染工藝精致細膩,花紋造型古樸豪放;色彩古樸素雅,藍白分明。具有染色不退、耐洗耐曬、耐磨耐臟、吸汗透氣、紋樣愈洗愈明的特點。被當地人廣泛地用于服飾、圍兜、鞋帽、床單、被面、帳圍、窗簾、門簾、包皮、頭巾、桌布、圍裙、背包等生活用品的制作。內容多取材于傳統的花紋圖案。2009年8月,入選江蘇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0年,其傳承人王如坤被徐州市政府命名為徐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傳承人。
邳州舞獅 舞獅也稱“耍獅子”,是邳州傳統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起源于漢代,自明代開始流行,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明、清《邳州志》等史籍都記載了邳州“鄉會” 舞獅子的精彩演出盛況。其道具造型、動作編排和寓意內涵都極具北方粗獷豪放的霸氣。獅子頭面具為戲劇花臉臉譜式的形態,塑有九頂,稱之為九頂獅子,寓意頭頂九洲,力大無比。獅身毛皮采用邳州本地白苘染色后扎制。表演時由公獅、母獅兩對雙人大獅,帶一只單人小獅組成一組。舞獅是邳州地區春節、節日慶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前一個月各鄉、村都自盤獅會。大年初三開始到四鄰八鄉拜會,慶賀春節。同時也到單位和個人家庭門前表演“獅子拜年”、“把大門”等吉祥祝福節目。數百年來,傳承不斷,久盛不衰。2011年,邳州舞獅入選江蘇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邳州喜床畫 是畫在喜床(俗稱面子床)上的一種傳統民間繪畫,流行于邳州全境及接壤的蘇北、魯南地區。據歷史記載,起源于漢代,流行于宋代。明清時期境內集鎮、鄉村都有各具特色的喜床制作、繪畫作坊。是青年人結婚時,父輩在給子女打制的結婚喜床面子上繪制、雕刻的傳統風俗紋樣,期望子女婚姻美滿、心想事成、合家安康的精神內涵。繪畫、年畫的構圖、造型和設色技法,具有邳州地區獨特的民族民間繪畫風格。內容有人物、花鳥、瑞獸、山水等,表現手法有工筆重彩,單線平涂、刻繪等。 2011年7月,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邳州泥玩具 其制作歷史悠久,邳州四戶大墩子、戴莊劉林新石器時期遺址中就曾出土三件泥響瓿和一些陶獸、陶豬、陶雞、陶鴨、陶房等泥玩具。據史料考證,漢代就有民間泥玩具制作銷售的記錄。唐宋時期普及民間。其是一種集雕塑、繪畫裝飾于一體的綜合彩塑藝術,半塑半畫,以畫為主,構思巧妙,造型古樸,雅拙純真。其表現內容廣泛,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泥響瓿、泥娃娃、泥叫虎、泥叫獅、泥公雞、泥叫猴、泥青蛙、關公、觀音菩薩、八仙不倒翁、壽桃、生肖泥塑、戲劇人物等。泥玩具多為兒童玩物,底部或背部打孔,安裝上一個竹制或蘆葦制作的響哨。其加工制作工藝從泥土選擇、和泥、拉坯塑型、翻模、成型、晾曬、繪色、成型裝飾,每套工序都要求精益求精。制作手法有手捏、模制兩種,手捏泥玩具比較精細,造型各一,不重復;模制泥玩具的形象一致。色彩描繪手法粗放而大氣。2007年,入選徐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以邳州泥玩具為主申報的《徐州泥塑》入選江蘇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0年,邳州泥玩具傳承人馬書磊被徐州市政府命名為徐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