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516-82635900
發(fā)布日期:2024-07-25 瀏覽次數(shù):次
眉眼吊,朱唇點,香鬢堆,片兒貼
柳琴高亢剛勁
二胡哀婉動人
快板明快活潑
共奏民樂華章
7月17日,中國礦業(yè)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實習生一行走進徐州文化館“國潮漢風·文化驛站”,欣賞了一場柳琴戲?qū)鲅莩觥?/p>
演出當天,大雨瓢潑,天空被烏云籠罩,卻阻擋不了戲迷朋友們的熱情。臺上,徐州市紫薇柳琴劇團的演員們粉墨登場,精彩演繹;臺下,觀眾掌聲陣陣,喝彩不斷。
演員進行演出前的準備工作
司鼓聲聲,是《張郎與丁香》的凄凄切切,纏綿悱惻,亦是《書館會》的悲喜交集,波瀾起伏。水袖翩遷,唱的是《羋建游宮》,回望千年前悲情;眼波流轉(zhuǎn),奏的是《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盡顯青年之歡悅。一顰一笑,舉手投足,世事滄桑,深情韻味。
柳琴戲《羋建游宮》
柳琴戲《張郎與丁香》
“從小我就喜歡聽柳琴戲,聽到老了,更喜歡了”,一位觀眾笑呵呵地告訴我們,“這是屬于我們的歷史文化。”
“我們在音樂、舞美、唱腔等方面積極創(chuàng)新,使古老的戲曲藝術煥發(fā)生機,更貼近年輕人的生活。”柳琴戲演員梁晴說,“文化驛站為我們提供了演出與傳承的平臺,讓更多90后、00后走近柳琴戲,唱響新時代。”
采訪柳琴戲演員梁晴
徐州文化館打造的“國潮漢風·文化驛站”自去年底啟用以來,每周都會舉辦“徐州好腔調(diào)”傳統(tǒng)戲劇曲藝展演活動,吸引了大批戲迷朋友。每周三上午,非遺傳承人、戲曲名家和業(yè)余愛好者齊聚一堂,與時光作伴,聽歲月回響,唱罷人間煙火,又起時代新聲。
近年來,徐州文化館積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zhì)量發(fā)展,在倒馬井歷史文化街區(qū)打造了“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徐州文化館“國潮漢風·文化驛站”。該驛站以多方共建、綜合多種文化業(yè)態(tài)為創(chuàng)新點,打造本地居民受益的“十五分鐘文化圈”、外地游客向往的“網(wǎng)紅打卡點”,并收到良好成效,廣受群眾喜愛。
元旦、春節(jié)、元宵、端午,各大傳統(tǒng)節(jié)日里,文化驛站內(nèi)展覽演出、非遺體驗不斷,這背后,是徐州文化館堅持以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文藝精品回饋群眾,讓百姓共享文藝繁榮發(fā)展新成果的不斷努力與創(chuàng)新。
走進文化驛站,首先便被東墻櫥窗里的徐州非遺展覽展示所吸引。這里匯集了徐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桂英的徐州剪紙《農(nóng)忙》、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振霞的徐州香包《群虎鬧春》、楊增超的徐州瓷盤畫《倒馬井印象》等精品之作,打開了品味徐州非遺文化的一扇門。西窗下,古琴演奏雅音繞梁,柳琴戲俏麗婉轉(zhuǎn),漢畫像石拓片體驗區(qū)內(nèi),千年文化扎根發(fā)芽,觀眾互動體驗頻頻。
另一邊,文化驛站以倒馬井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為主線,通過老照片、老物件等,鉤沉老徐州的百姓歷史,同時設置了徐州方言網(wǎng)紅打卡點,耳熟能詳?shù)姆窖宰層^眾們倍感親切。
“國潮漢風·文化驛站”如一張網(wǎng),串起傳統(tǒng)與時代、藝術與人民。下一步,徐州文化館將繼續(xù)擔負文化使命,充分發(fā)揮職能優(yōu)勢,廣泛吸納社會各界優(yōu)秀力量,以“國潮漢風·文化驛站”為載體,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全民藝術普及,讓文化惠民浸入心田,讓文化服務煥然一新。
圖片:徐州文化館實習小組 徐州文化館
文字:吳靜怡(實習)
編輯:張健齊(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