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516-82635900
發布日期:2023-08-04 瀏覽次數:次
近期,在徐州文化館實習的中國礦業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21級新聞實習小組的同學們,就文化館的工作、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及與中國礦業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的共建合作等,專訪了徐州文化館黨支部書記、館長楊孝軍。
Q1:漢畫像石的文化價值?
據楊館長回憶,當他畢業進入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工作,初見漢畫像石時,就為其豐厚的文化與歷史魅力所吸引。當談到漢畫像石的美術價值時,楊館長說:“漢畫像石不僅是漢代以前中國古典美術藝術發展的巔峰,而且對漢代以后的美術藝術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談到漢畫像石的歷史研究價值,楊館長引用了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的觀點:“漢畫像石是一部漢代的繡像史。漢畫像石作為漢代社會特有的刀筆石地的美術作品,以豐富的題材內容描繪了漢代各方面社會生活:歷史故事、神話傳說、車馬出行、宴飲百戲、農業生產等,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他談到,想要更深入的研究漢代真實的社會生活場景,就需要從考古、歷史等多維度的角度更深入的研究漢畫像石。
最后,楊館長說到:“漢畫像石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如何讓古老的漢畫像石煥發青春和生命力,是我們共同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當下的職責與使命”。
Q2:文化館工作與漢畫像石館的不同?
楊館長認為,博物館和文化館是兩種不同概念的機構。前者保護的是物質文化,需要一個場所來對其保管展出。后者保護的則是非物質文化,需要人的活動去傳承弘揚。楊館長說到:“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非遺的當代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的文化遺產,它不應該被定在歷史的時間節點上停滯不前,而應該在傳承和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我們可以在非遺傳承中加入現代元素,推陳出新,使得非遺更容易與現代生活相融合,讓它更能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觀點,使非遺文化‘活’起來,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此外,楊館長還談到了文化館的教育宣傳職能。他說:“文化館要提供優質的的公共文化服務,充分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群眾在哪里,我們的文化就要到哪里去。文化館開展活動既要以弘揚正能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為主旨,又要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讓人民群眾更好地接受。文化館作為全民藝術普及的重要陣地,要利用好其職能,傳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
Q3:徐州文化館與中國礦業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展開校地聯合新征程的意義?
“徐州文化館和中國礦大人文與藝術學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楊館長說道,“這已經是我們合作的第三個年頭了。中國礦大人文與藝術學院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人才,培養導向和我們文化館的職能非常貼切。所以要加強校地合作,推動我館與高等院校的融合交流和優勢互補,將我們雙方的資源結合起來,希望徐州文化館能夠成為中國礦大人文與藝術學院綜合素質教育的實踐平臺,成為廣大學生服務社會、貢獻社會的平臺。”
Q4:您在《徐州新聞》的采訪中提到,目前徐州正在打造一條“歷史文化軸”?
“徐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集聚了大量歷史文化資源。北起黃樓,回龍窩、戶部山、戲馬臺,南至云龍山、云龍湖的徐州文脈,打造一條貫穿南北的歷史文化中軸線,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楊館長說道,“我們將依托歷史文化街區,把香包、剪紙、木刻版畫、面塑、泥塑、玉雕等非遺項目,同時植入琴書、柳琴戲、梆子戲等傳統戲曲,在歷史文化街區里進行展示展演,讓人們不僅能感受到徐州獨特的歷史底蘊,同時還能感受到徐州厚重的歷史文化,讓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
楊館長還說到,目前徐州文化館正在打造“國潮漢風”倒馬井文化驛站。“為了創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間,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我們將按照要求打造歷史文化街區,利用倒馬井歷史文化街區,利用成熟的居民社區,將文化館的觸角深入到群眾中去,打造'國潮漢風·倒馬井文化驛站',將文化融入社區生活場景,提升街頭巷尾公共設施文化內涵,打造省級最美公共文化空間,讓文化惠民真正落到實處。讓倒馬井歷史文化活起來,讓非遺文化活起來,讓中軸線上的星星亮起來,整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就會活起來。”楊館長堅信地說。
采訪:董禹初(實習)胡思含(實習)李卓怡(實習)
文字:王姣蕊(實習)石夢瑤(實習)陳希(實習)
圖片:唐琪(實習)
責任編輯:王姣蕊(實習)